从2019年开始,我国沿海地区大量化工企业向中西部、东北地区转移,到2022年,这些企业开始陆续试生产。
笔者近期在参加产业转移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时发现,一家涉及硝化工艺装置的试生产企业没有任何自动化控制系统,设备设施随意变更,将原来安装在甲类车间的甲类物料设施,私自安装在乙类装置内,增加了乙类装置的风险等级;一家涉及加氢工艺的企业刚刚建成试生产,就开始整改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安全仪表功能方面的问题;某地区多家刚刚建成的企业开始频繁地整改隐患问题,导致不能正常试生产……这些试生产企业为何会存在这么多安全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是招商引资门槛低,部分企业未批先建、边建设边补手续。一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降低了招商引资门槛,未统筹考虑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只要是项目就要。为了招到项目,某些地方政府甚至提前出资建设厂房,以此吸引企业。未批先建、边建边补手续的项目屡见不鲜,导致很多项目没有得到正规设计。
二是设计标准低,企业随意变更。某地区一家精细化工企业涉及加氢、氧化、烷基化、胺基化4种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笔者在查看该企业的P&ID图纸时,发现自动化控制和安全仪表功能在设计时就有缺失。政府监管部门组织的检查对此提出了整改建议,企业没有履行设计变更就私自增加了装置超温、超压等联锁。笔者现场询问控制室的操作人员,发现其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操作,也不清楚哪些是重要的工艺指标,完全由现场操作人员指挥控制室的人员辅助完成操作。
三是部分评审专家对试生产环节把关不严。在一家试生产企业,笔者发现专家审查意见中提出的10项问题,基本都是无防护网、无防护栏杆、未加装防护罩、未安装踢脚板等浅显问题。企业真的这么好?真的就只有这些小问题吗?指导服务专家组核查这家企业,发现存在多处设备设施与总图不符、未进行总图布局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和SIS系统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而爆炸危险区域内使用非防爆电气等问题也比比皆是。
四是施工过程无管控,企业未认真开展“三查四定”。一些小精细化工企业投资额相对较小,建设过程中基本无力聘请监理单位管控施工质量,为了尽早投产抢占市场,赶工期、降低施工标准是常态化,为日后生产埋下安全隐患。如笔者核查的一家企业,安装的管道七扭八歪、焊接质量不堪入目,设备随便往地上一放,没有设备基础,更没有固定措施,全靠管道拉力稳定。
五是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存在以上问题,大部分是因为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导致的。哪个设计单位要的钱少就用哪个,不考虑口碑和业绩,有的时候找设计单位,只是为了把一些不合规的“变成”合规的;采购设备设施能省则省,只要能用就行,很少考虑安全性和稳定性;使用施工单位,也是谁价格低就用谁;总是抱怨不好招人,但在招人方面却舍不得投入。
六是某些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笔者在核查某园区时发现了2家未批先建的企业和1家违规试生产企业。而当地监管部门有意隐瞒,在提供的企业名单中没有这3家企业。这表明当地监管部门是知道此情况的,或是迫于各种压力和情况,不敢硬碰硬、不敢动真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都闭上了。当然,监管能力不足,也是导致这个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试生产是很容易发生事故的环节,有效防控产业转移地区试生产企业的安全风险,是产业转移地区整体安全形势稳定的保障,而这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严格把关。
一是提高招商引资门槛,充分考虑当地人力资源。招商不能只考虑为地方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掌握企业的固有风险,了解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要清醒地认识到本地资源能否管控住项目的安全风险,尤其是要充分考虑本地的人力资源,是否能够匹配该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在原所在地就是“问题”企业,坚决不能引进。
二是提高项目设计标准,择优而用。企业一定要认识设计的重要性,摒弃“谁便宜就用谁”的思维,坚决不用挂靠资质的个人。一定要选择业务能力好、口碑好的设计单位,确保设计优良、设备设施选择正确、自动化控制和安全仪表功能完整。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以后的安全生产打下好的基础。
三是评审专家应恪守职业操守,严格把关。参加试生产审查的专家应直面问题,帮助企业查出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重大风险问题,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不符合试生产条件的坚决不同意试生产。评审专家不能与企业串通一气,任由企业摆布,提一些皮毛问题、无关紧要的问题。
四是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管,确保按图施工,保障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不是应急管理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倒逼企业找好的施工单位、按图施工、不偷工减料,避免出现企业一试生产,不是这根管线漏就是那个设备漏、不是这台设备坏了就是那台设备开不起来的情况。
五是企业要加大安全投入。化工行业是高危行业,而且有的危险看不见、摸不到。投资者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化工行业需要高投入,不能有挣快钱的思想。在设备设施选型上要加大投入,选择适宜的设备设施,不能以便宜为标准。人力资源投入是很多企业最不注重的,也是最不想投入的。企业家们一定要摒弃“谁要的工资低就用谁”的思想,要尊重人才、培养人才。
六是监管部门要严格监管。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借助优秀的第三方机构力量,为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要敢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无所畏惧、理直气壮地执行赋予自己的监管权力,不能发现违法行为视而不见、任由企业一堆隐患不整改、不处罚、不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