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实质成效。石化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时刻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经过多年的开拓和创新,化工环保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实现了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飞跃。
石化行业环保治理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1976—1985年是起步探索阶段。我国环保治理主要围绕“三废”治理、水域污染治理等展开。这一时期,规划技术方法与管理实施工作处于摸索过程中。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环境保护开始迈上法治轨道。 1986—1995年是全面推进阶段。国家五年环境保护规划开始作为独立规划文件颁布实施,环境保护指标开始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规划技术规范和管理实施体系逐步完善。 1996—2005年是加速发展阶段。在此期间,石化行业涌现出一批先进污染治理技术。 2006—2015年是转型跨越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石化行业开始逐步引入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发展理念,在项目新建、改建等过程中大量综合考虑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源头管控转变。 2016年至今,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指引下,统筹生态与环境两个方面,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期间,石化行业紧随国家步伐,无论是政策法规,还是工作实效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石油和化工行业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实现“一纳入、两突出”,即将“绿色”纳入到发展理念中,将提质增效、环境治理放在突出位置。如今,行业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成效,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走出新路。 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日益完善。《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指南
化工废盐》《石化和化工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指南》《石化和化工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规范》等一系列创新型制度相继出台。另一方面,行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不断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高。原油加工单位能量因数耗能二级指标从8千克标油/吨·因数下降到7.5千克标油/吨·因数,降幅为6.25%;乙烯单位产品能耗二级指标由640千克标煤/吨下降到590千克标煤/吨,降幅为7.81%。迄今为止,行业共培育绿色工厂257家、绿色产品622种、绿色园区30家、绿色供应链8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江大保护行动中,有超过8000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沿江1千米内落后产能全部淘汰。 石化行业在不断“修身”的同时,还积极反哺和回馈社会,石化行业清洁能源供给比例明显提高、碳排放明显下降、污染排放明显减少。以中国石化为例,2023年,其天然气产量达378亿立方米;光伏、风电装机容量776兆瓦,年发电量达4.47亿千瓦时;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7年减排1360万吨,炼化企业捕集二氧化碳175万吨,油田企业注入二氧化碳用于驱油85万吨,增油11.5万吨;废水排放量较2017年减少13.8%,COD、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45%、80%,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5%,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64%,VOCs排放量下降32%,固废合规处置率100%。 展望未来,石化行业还将继续扎实开展碳达峰行动、推进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力争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