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24年2月,奥升德便已关闭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格林伍德的尼龙66聚合物工厂,并计划将产能集中至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基地;同年4月,又宣布将荷兰的高性能尼龙66产能迁移至意大利生产基地。这种“关停转移”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整合聚焦成本更低、技术更优的本土产能,以强化全球市场竞争力。
巴斯夫、亨斯迈、特诺等海外化工龙头开启“关厂潮”
值得关注的是,此类产能调整在海外化工市场已呈普遍态势,科思创、陶氏、壳牌等国际巨头均牵涉其中,关停产能规模累计达数十万吨,折射出全球化工产业格局在成本压力与竞争重构下的深度调整。
西湖公司(Westlake):将停止在其荷兰佩尔尼斯工厂的双酚A和液体环氧树脂装置,且不会重启2024年7月已停产的氯丙烯和环氧氯丙烷装置,预计将裁员230人。佩尔尼斯双酚A装置的年产能为15万吨,液态环氧树脂装置的年产能达到10万吨。
英力士将永久停止德国格拉德贝克工厂的生产,生产能力为65万吨/年苯酚和40.9万吨/年丙酮,是英力士单套最大的苯酚工厂。今年1月英力士关闭了英国仅存的一家合成乙醇工厂,造成数百人失业。英力士2025年关闭俄亥俄州阿迪斯顿的ABS生产工厂,2025年确认不重启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尼亚市的苯乙烯工厂。
利安德巴赛尔与科思创联合宣布,永久关闭了位于荷兰Maasvlakte工厂的环氧丙烷/苯乙烯单体(PO/SM)生产装置(PO11),该工厂拥有31.5万吨/年的环氧丙烷产能和64万吨/年的苯乙烯单体产能,是世界上最大规模之一的环氧丙烷和苯乙烯单体生产厂。
亨斯迈集团宣布,已完成对其欧洲马来酸酐业务的战略评估,将关闭位于德国默尔斯的马来酸酐工厂。
陶氏计划关停三家高成本、高能耗的欧洲工厂,包括德国博伦的乙烯裂解装置、施科保的氯碱和乙烯基资产,以及英国巴里的基础硅氧烷工厂,可能面临永久性关闭。关闭台湾南岗工业区的聚醚多元醇/烷氧基化工厂,以及关停阿根廷聚醚多元醇工厂。
壳牌宣布,将重组全球化工业务,探索为其在美国的化学品组合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在欧洲的化工部门可能面临部分或全部关闭。
宇部株式会社宣布,将在2027财年末停止氨及相关产品生产,并将停止己内酰胺和尼龙聚合物的关键生产线时间提前至2026财年末(即2027年3月),包括原料环己酮的生产也将同步停止。
日本三菱化学集团宣布,终止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盖斯马建设35万吨/年MMA单体工厂的投资计划。放弃建厂计划,将产生约200亿日元的减值损失。
聚烯烃(新加坡)有限公司已正式关停其在新加坡的一条PP生产线。该举措涉及一座年产能22万吨的工厂,其专门用于生产嵌段共聚物聚丙烯。
特诺宣布将关停其位于荷兰博特莱克的二氧化钛工厂,该工厂年产能为9万吨。
科慕关闭了其位于台湾的工厂,年产能减少约5万吨,旨在优化其钛白粉业务利润质量。
泛能拓宣布关停位于德国杜伊斯堡的钛白粉工厂,产能5万吨/年,并合理调整欧洲13万吨钛白粉产能,将杜伊斯堡工厂的特种钛白粉业务迁至乌尔丁根。
巴斯夫关闭了路德维希港基地的TDI及其前体装置。停止在德国Knapsack和法兰克福工厂生产活性成分草铵膦,2025年上半年停产环十二酮和环戊酮,2025年停产己二酸。
日本东曹停止了其位于日本Nanyo的TDI生产。
阿根廷PetroquímicaRíoTercero公司宣布,停止其位于科尔多瓦的TDI工厂运营,该工厂的TDI产能为2.8万吨/年。
盛禧奥关闭德国施塔德的聚碳酸酯生产基地。
塞拉尼斯暂时停产新加坡的醋酸、醋酸乙烯酯单体等生产以及德国法兰克福VAM工厂。
科思创关闭中国台湾高雄的聚醚多元醇工厂,与利安德巴塞尔联合宣布永久关闭荷兰马斯弗拉克特的环氧丙烷/苯乙烯单体生产装置。
三菱化学宣布终止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盖斯马建设一座新的35万吨MMA单体工厂的投资计划。
综合来看,海外化工龙头关停工厂是多重压力下的无奈抉择。一方面,欧洲高昂的能源成本与“惩罚性”碳税政策,叠加全球经济滞涨导致的需求疲软,使企业生产成本攀升而利润收缩;同时,企业出于自身战略调整需求,为优化资产配置、聚焦核心业务、提升抗风险能力,主动关停盈利不佳的非核心工厂与业务,通过断臂求生谋求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
检修45天!1000万吨产能被叫停!国内化工产业停产成风潮
相较于海外的关停工厂,国内的情况显然更为乐观,公然宣布关厂关停的化工厂较为罕见,大部分的化工企业还是选择了停车检修来缩减产能。据涂料采购网不完全统计,近期停车检修涉及产能超过1000万吨,在产业链上下游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这其中不乏按照年度计划定期检修的,但也存在综合分析市场利弊后,主动停产控制产量自主调控的。
万华化学福建工业园80万吨/年MDI装置、36万吨/年TDI装置、40万吨/年PVC装置及相关配套装置,将于2025年6月5日开始停产检修,预计检修45天左右。烟台产业园100万吨/年乙烯一期装置将于2025年6月3日开始停产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周期约5个月。
新疆美克化工三期BDO10万吨装置停车中。
东源科技-东景生物BDO二期5月下旬年度检修,预计15-20天。
内蒙古三维30万吨BDO装置因设备突发故障,6月3日起临时停车,预计7-15天。
镇海炼化(中石化华东)PP1线6月22日停车检修,预计8月15日恢复,3线四季度有检修安排。
辽宁金发ABS装置产能共60万吨/年,日前全线停车检修,预计6月底恢复。
齐鲁石化PE装置动态,老HDPE装置A线已停车,B线停车,LDPE装置产2102TN26,计划6月6日停车检修,新全密度装置停车,老全密度装置停车。
燕山石化12万吨/年高顺顺丁橡胶装置于6月3日起停车检修,计划9月重启。
吉化揭阳13万吨/年丙烯腈装置计划6月9日停车检修。
海国龙油40万吨PE全密度装置停车检修中。
福海创450万吨PTA装置于6月19日陆续停车中。
滨化集团环氧氯丙烷生产装置6月4日停车。
四川江油万利化工双氧水装置10日起停车检修,时长待定。
江西兰太15万吨/年双氧水装置计划停车检修7天。
湖北潜江益和年产能15万吨双氧水装置14日起停车检修,时长不定。
国内化工企业选择停车检修,是在多重压力下对市场环境的适应性调整。比如海外对于我国多种化工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直接阻碍相关产品出口,企业被迫调整产销策略,通过停车检修减少库存积压,降低因出口受阻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国内化工行业长期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持续发酵,市场供需矛盾加剧,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导致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部分工厂不得不长期停车或低负荷运行。
无论是国外的断臂求生,还是国内的停车检修,其本质都是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企业实施的一种自救方式。在产能过剩引发的减产潮下,原材料库存降低,进而引发原材料断货与价格上涨在产业链迅速传导;中下游企业需要尽快备货以应对接下来的多重不可抗力和行情变动,更重要的是,要面临提价自救与坚守市场的两难选择。提价虽可能转移成本、优化结构,但易因消费者敏感流失市场,而议价能力弱的企业更可能在产业链洗牌中被淘汰,这场由原材料涨价与产能过剩交织的博弈,最终走向取决于企业战略抉择与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