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山东省发改委印发《山东省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旨在加强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提升监管科学性与透明度。该政策对城市燃气企业、天然气管道及下游用气客户产生多方面影响。
正文:
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机制的核心规则
定价原则:实行3年定期校核动态调整。
定价模式: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省价格主管部门核定最高限价。省内主干管道“同网同价”,跨市管道暂“同企同价”逐步向分区定价过渡,市域内管道“同市同价”设标杆价格。各市按照当地管道经营企业总体平均价格水平或参照成本管理较好的管道经营企业价格水平确定标杆价格。参与核算的企业执行标杆价格,其他企业执行折算价格。
定价方法:采用“准许成本+合理收益”法,最高准许收入=准许成本+准许收益+税金。准许收益按“有效资产*准许收益率”计算,收益率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加4个百分点,最高不超8%。
城燃:
区域定价加剧博弈
按照当前市场现状来看,山东省跨市支线管道一企一价尚未形成,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涉及多条管道,跨市管道定价实施起来较为复杂。而在天然气支线管道方面,当前城燃管道价格比较混乱,例如青岛、聊城、滨州等地燃气公司较多,不同燃气公司定价不一,成本和价格梳理有一定难度。
表1 山东省境内部分跨市天然气支线管道(网)运输价格表
单位:元/立方米
数据来源:山东省发改委 定价模式方面,政策明确提出,市域内管道实行“同市同价”,各市按照当地管道经营企业总体平均价格水平或参照成本管理较好的管道经营企业价格水平确定标杆价格。参与标杆价格核算的企业,应在负荷率、输气量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具有代表性。 因此,成本管理优秀的企业或将成为区域标杆制定者,获得定价主动权。而成本偏高的企业按“标杆价格*运距比例”执行折算价格,盈利空间被压缩。过渡期价格政策虽缓冲了短期冲击,但3年过渡期后,成本控制能力薄弱的企业将面临更大经营压力。另外,对于管道运营成本较高的企业,在失去对自己管道的定价权后,可能选择业务聚焦核心区域,或将退出一部分成本高、收益低的边缘业务,这将更有利于“一城一企”政策落地。 城燃或将更加依赖低价气源 从城燃运营来看,优质管道可通过运营提高收益,而低效的管道则面临被整合的风险。价格陆续统一后,管输费对于城燃之间的竞争力减弱,或将更加依赖低价气源,有利于资源的集中。而这或将激发城燃尝试和寻找多类气源平衡资源池,或者自主开展进口贸易,以及尝试其他业务留存客户,调整资源架构。 山东管网: 三类管道的差异化定价规则将加速行业整合,长期来看,规模化的管道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但由于三桶油和城燃企业管道定价比较复杂,短期内预计先以梳理“一企一价”为主,同区同价仍需时间。 另外,山东天然气环网仍在建设中,此次政策的出台也为环网整体定价奠定了先行基础。随着省网逐渐形成规模,定价统一的基础将更加坚实。 下游用户: 山东作为全国天然气消费大省,年用气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尤其淄博、滨州、潍坊、临沂、青岛等地用气量较大,各地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成了集中且稳定的用气需求。而管道定价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下游客户核算成本,增加了用气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工业企业面临更直接的成本传导,而部分管道在核价后价格或将下调,将有效激发用户的用气积极性。 图1 2024年山东各市工业用气消费量(亿方) 数据来源:隆众资讯 总结 该政策通过构建科学的价格形成机制,既规范了管道企业的经营行为,又平衡了上下游利益,将推动山东省天然气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制度基础。